作者:范文昊 来源:山东省舞蹈家协会 2024-11-30 09:23:22
11月21日至22日,“齐鲁舞韵”山东省第五届专业舞蹈比赛在山东省会大剧院上演。作为山东最高规格的专业舞蹈比赛,自2016年以来已举办五届,赛事不仅推出了一大批由山东本土艺术家创作的优秀舞蹈作品,更推动了许多作品跻身“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古典舞评奖的舞台,在中国舞蹈界树立起山东舞蹈的艺术品相。
繁荣与进步:持续上升的作品数量与广泛参与的创作群体
大赛设置创作奖、表演奖两个评奖类别。在21日晚的创作奖比赛现场,共有28部原创作品进行现场展示,从当晚7点开始,至11点结束,整整四个小时跨度,单就作品数量来看,体量远胜前几届,山东舞蹈在创作方面的持续进步显而易见。并且,这些参赛作品全是近两年山东舞蹈界推出的原创作品,这种井喷式的作品数量,也体现出山东舞蹈创作生态的繁荣。
作为区域性舞蹈比赛,“齐鲁舞韵”也是山东舞蹈创作界交流经验,切磋技艺的一次盛会,参与该赛事的单位、群体越来越丰富,才能凸显出共襄盛举、群策群力的价值。在以往的几届比赛中,参赛单位往往比较集中——多是来自山东艺术学院、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歌舞剧院等高等院校或国有院团,而地方院校相对沉寂,许多院校受制于一些客观因素,在艺术创作方面投入相对有限,即便积极参评,仍止步于初评,未能获得最终展示的机会。幸而从上一届比赛开始,创作主体多元化的趋势愈加凸显,许多以往在艺术创作方面较为沉寂的地方院校带来了新作品,在比赛中崭露头角。
从本届参赛团队构成来看,创作群体多元化趋势在持续深化。创作奖终评中上演的28部作品,7部作品来自山东艺术学院,5部作品来自山东青年政治学院,3部作品来自山东歌舞剧院,3部作品来自山东师范大学。除此之外,其他作品分别来自山东大学(威海)、山东女子学院、山东体育学院、济南大学、山东理工大学、济南艺术学校等,充分反映出山东舞蹈界积极投身艺术创作的态度与主张。笔者在此还想进一步的畅想,在今后的比赛中,尤其是在表演奖专场中,能看到由文艺两新群体申报的作品,他们同样是山东舞蹈创作中的重要力量。
本场比赛许多作品在题材选择上,亦能看出明显的创新。《屋脊灵兽》选取了中国传统建筑中放置在房屋顶部的屋脊兽这样一个十分小众的艺术形象,并用中国古典舞的语言进行表达,着重刻画了兽的灵气。《东方白鹳》表现了黄河滩区的濒危物种——白鹳的艺术形象,凸显了白鹳孤傲的性格特征。《看山看水看家乡》表现了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当代村民对家乡变化的一种独特感受与深刻体悟。《半边天》表现了女性劳动群体的拼搏精神和勤劳品质。
另有许多作品的选材虽然指向了一些以往较为常见、熟悉的领域,但别出心裁地对传统题材进行现代性的解答与创新性的阐发。如《大河纤影》塑造了黄河纤夫的人物群像,突出了纤夫在拉纤过程中的身体张力。《沂蒙时辰》以沂蒙当地一种古老的计时方式为切入点,表现了沂蒙人民在一天之中生活场景的切换与生活状态的调适。《典·灯》表现了历史典籍薪火相传的意义,展现了文化传承上的古今对话。
本届比赛在赛制设置上的一大亮点是首次增设了表演奖,使该赛事不仅成为选拔优秀作品的平台,也成了选拔优秀舞者的平台,形成了创作——表演的良性互动,众多年轻演员对大赛热情参与,最终在203位选手中,选拔了30位来自省内国有院团、高等院校的舞者同台竞技,交流展示。
几点忧思:山东舞蹈的创作困境与出路
近年来,山东省舞蹈创作高速发展,全国舞蹈展演、“桃李杯”、“荷花奖”等一系列国家级赛事在山东的举办,更极大地激发了山东舞蹈界的创作热情,提振了山东舞蹈创作者的斗志,使山东舞蹈创作不论在作品数量、还是艺术质量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许多作品在国家级赛事中摘金夺银,树立了山东舞蹈在中国舞蹈界的地位和形象。与此同时,山东舞蹈创作存在的困境和问题也在本届大赛中显露,应当引起从业者的关注和思索。
同质化题材、相似性语言仍有出现
本届比赛作品题材选择上的视野不断延拓,开始关注一些之前较为少见的题材,如乡村、环保、工业等题材,部分创作者也秉承着“老题新作”的意识,积极探索传统题材的当代表达。同时,也不乏一些作品的选材仍相对传统、常见,甚至老旧,在某些领域过于扎堆,体现出同质化的选材倾向。例如,受自然、文化环境影响,山东的舞蹈创作者热衷以农耕、劳作、土地作为主题词的题材,这类作品在比赛中占据了一定的分量。再如,以往许多中国古典舞作品中常见的自然环境元素的题材(山、水等),在本届作品中也仍有出现。这些题材是一些非常经典的题材,早已深入人心,使得观众在欣赏这类题材的作品时,会不自觉地降低期待值(因为常见),并提高欣赏标准(同前作对比),而编导在对这类传统题材进行表现时,除非有全新的视角或表达,否则势必会给观众带来审美疲劳。
题材的同质化,独特的表达匮乏,继而导致了语言的同质化。许多作品的题材、主题并不相同,但语言风格相似度较高,如男性的粗犷、豪放,女性的舒柔、秀丽。虽然这些语言风格能代表山东人的外在形象与性格特征,但从舞台审美多样性的角度来看,这类审美风格的作品,在过去近二十年的山东舞蹈作品中,尤其是民间舞蹈作品中,是极其常见的,甚至成为山东民间舞蹈的“统一风格”,而时下的山东民间舞蹈作品若想突破,首先就要破除这种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打破这种模式化的惯性思维。
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值得注意
在中国舞蹈界早已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形式服务于内容,形式是作品内容彰显的载体。因此,舞蹈创作者除了要在选材上占得先机,更要在艺术形式上下足功夫,为题材选择适宜的表达方式。本届比赛中,许多编导在艺术形式方面积极尝试,大胆创新,创造出了许多十分新颖的艺术形象,但问题也随之浮现——形式大于内容,内容成为形式的附庸。部分作品形式新颖,但形式背后的内容却令人难以察觉,甚至有些空洞,继而导致观众欣赏过后,只记得形式,而忘记了内容。显然,这种做法背离了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也使形式沦为脱离内容、独立存在的空的“形式”。甚至,有少数作品让笔者隐约感觉到,由于作品承载的内容难以表达清晰,干脆直接放弃内容表达,转头在形式上下足功夫,试图用形式替代内容。
另有部分作品,形式上虽较为完整、连贯,动作上也美观、大方,但作品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却不够鲜明,使作品“编”有余,而“创”不足,带有些许“组合”的味道。本届大赛评委、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赵铁春在研讨会中对此现象进行了剖析:“素材一定要转化为舞蹈语言才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而非为了展示而展示,这也是组合与作品的一个重要区别。”
作品的深刻性、时代性仍需提高
时下的舞蹈创作,由于得到诸多舞台创作手段与技术手段的加持,在观赏价值方面,较之过去有了显著提高,本届比赛中呈现的作品,尽管舞种、题材各不相同,但在观赏价值方面,几乎都能达到令人赏心悦目的程度。
然而我们要注意到,比赛中有些作品还停留在基本的观赏价值层面,并没有连通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意义。观看这类作品时,固然会被作品中美的形象、美的意象所吸引,但观看过后,却难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也难以将观众引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也有的作品表现的时代背景较为模糊,人物定位不够清晰,使观众在欣赏时会产生“他是谁”的猜想。其他部分作品还存在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不够的现象,作品中表现的生活更像“过去时”,而非“现在时”。作为文化载体的舞蹈艺术,除了要为观众带来美的享受,更要探寻作品的深刻性与时代性,使作品从较为单一的美感世界,迈向深层的精神、文化世界。
回溯山东舞蹈创作的历史脉络,山东的舞蹈创作者在根植齐鲁文化的基础上,将创作的视野投向了更广阔的世界,将作品赋予了鲜明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成绩来之不易,山东舞蹈创作的坚守与跨越更值得鼓励,“齐鲁舞韵”山东省专业舞蹈比赛汇聚省内优秀舞蹈作品、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是山东舞蹈创作的一次盛会,我们也期待在这个光彩夺目的舞台上,涌现出更多精品力作,发掘培养出更多优秀舞蹈人才。
(作者范文昊,系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青年教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