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岳客”微信公众号 2022-10-09 14:37:33
从沂蒙乡土中生长出的悠扬旋律飞入了新时代,近日,《沂蒙壮歌》民族管弦乐组曲首场音乐会在临沂市罗庄区奏响。
这部民族管弦乐组曲以作家厉彦林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沂蒙壮歌》为蓝本,由临沂光耀实验学校红星民乐团演奏,乐思来源和意志所向是“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73周年华诞及在全国上下喜迎党的二十大之际,主创期望以民族管弦乐对该文学作品的重述乐章献礼,用文艺作品传承红色基因。
山清水秀,沂蒙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
归来·一组闪烁时代光芒的乐章
鼓乐铿锵,琴声淙淙,雅乐风韵,一展无遗。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歌舞团常任指挥杨春林统筹下,70名乐手相互配合,柳琴、琵琶、扬琴等16余种乐器相织交融,时而气势恢宏,时而激愤昂扬,时而豪迈悠长,时而如泣如诉。
民族管弦乐《沂蒙壮歌》由《虔拜沂蒙》《红色沂蒙》《亲情沂蒙》《奋进沂蒙》《凯旋沂蒙》五个篇章组成,深度融合原著艺术讲述,并辅之以多媒体数字科技赋能,将作品从单一的听觉维度迁移到包裹性更强的情境性维度,从而呈现沉浸式、多元交互式的乐、书、画独造空间。“通过民族管弦乐作为文学作品的演绎载体,用民族管弦乐‘记取沂蒙、守望沂蒙、留住沂蒙、弘扬沂蒙’,既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又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水乳交融。”民族管弦乐《沂蒙壮歌》总导演,也是临沂光耀实验学校校长李凯坦言,沂蒙的壮丽是多面的,不止硬朗、豪放,还有朦胧、柔美,民族管弦乐《沂蒙壮歌》是对原著作品的深度还原和全方位呈现,是一次穿越时代、畅想未来的音乐之旅。
如何利用音符去诠释心中理想的壮歌,将管弦乐的高雅、灵动与革命的红、沂蒙山的厚重有机结合起来,并形成组曲的独特风格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从2021年12月起,主创作团队,开始研读原著,对乐曲反复推敲,几易其稿。“在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深入挖掘沂蒙红色基因,聆听临沂的时代之声,探索创新民族管弦乐的形式表现沂蒙精神题材。”临沂市沂蒙青少年民乐团团长顾振馨介绍,作品运用多种民族乐器,在管弦的交响与变奏中带给观众获得缓急有致、情感迸发的审美体验,是打造艺术精湛、思想精深、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的具体实践。
召唤·一方红色基因赓续的热土
八百里沂蒙长满了红色故事,相关文艺作品浩如烟海,为何选择《沂蒙壮歌》?
“我想没有一个临沂人不会被《沂蒙壮歌》所震动。”李凯说,书中一个个“沾泥土、带露珠,有温度、有深度”典型故事仿佛在他脑海中奏响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美妙旋律,作品内外与自身经历的深刻联结,用民族管弦乐器演绎《沂蒙壮歌》的念头在他心头久久萦绕。“沂蒙精神的创造,不一定有我,但沂蒙精神的传承,必须有我!”带着这份坚持,李凯与主创将这一块具有时代意义的红色拼图,重新擦拭,赋予新的意义。
不过,红色经典之于生长在新时代的青少年来说,似乎浓缩成了一段陌生又熟悉的符号。“如何演奏出荡气回肠的故事?练习短短一个月,经由“党课”、读书分享,亲身到乡村走一走、看一看,他们一点点将记忆深处的沂蒙重新打捞、立于舞台,也自动播下沂蒙精神的种子,自己的思想也经历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洗礼。
12岁的吕金篪是乐团竹笛演奏员,在排练《红色沂蒙》乐章时被认为其表现“失去打动人心的力量”。通过一堂“党课”,才让吕金篪意识到此前演奏的轻飘。“老师带我们看了《长津湖》,片中张小山牺牲时,战友大哭着问他家是哪里的,得到的回答是:‘山东临沂沂蒙山顾家村的!’那一瞬间,厉先生笔下的沂蒙精神如同烟花一般在我心中点燃、升腾。”正是这样的震动,让吕金篪“初演不解曲中意,再奏已是曲中人”。
再次踏上沂蒙土地,真正见识到乐曲中的山水,音乐会的指挥杨春林深刻感受到了作品蕴藏的力量,“这是一部你不听会后悔的民族管弦乐。”杨春林如此评价《沂蒙壮歌》组曲。“从前不了解沂蒙,看的第一部文学作品就是《沂蒙壮歌》,非常震撼,打动人的情节很多,在指挥中,我仿佛也走进了乐曲里面,年轻人亦可以从中汲取到奋斗的力量。”
弘扬沂蒙精神,书写新时代的更加壮丽“沂蒙”说,山东已经出发。